行業應用INDUSTRY APPLICATION
在發展中求生存,不斷完善,以良好信譽和科學的管理促進企業迅速發展
在中國采石與礦山修復領域,尾礦處理一直是行業關注的重點。某采石場通過引入 ALLU DH3-23 TS35 篩分鏟斗,與挖掘機配合,探索出一套尾礦資源化利用方案。這套方案不僅解決了采石場尾礦堆積的難題,還為尾礦賦予了新的經濟價值,其經驗對國內礦山修復(尾礦修復)行業具有實際的參考意義。
一、國內礦山修復(尾礦修復)的典型痛點
中國礦山修復(尾礦修復)行業在尾礦處理過程中,長期面臨幾類突出問題:
尾礦堆積與占地矛盾突出。采石場、礦山產生的尾礦(多為石塊與黏土混合物)常被視為廢棄物,大量堆積在場地內,不僅占用寶貴的土地資源,還可能因雨水沖刷導致泥沙流失,對周邊土壤、水體造成污染,后續清理與生態恢復成本高昂。
尾礦資源化利用率低。傳統處理方式中,尾礦因成分混雜(石塊大小不均、黏土含量不穩定),難以直接利用,多數只能進行填埋或堆存。即使部分尾礦嘗試用于路基填充等場景,也因未經過有效篩分分離,導致工程質量難以保證,實際應用范圍受限。
處理成本與經濟效益失衡。若采用傳統固定破碎篩分設備處理尾礦,不僅設備采購與安裝成本高,還需專門規劃場地,對于中小型采石場或分散的尾礦堆而言,投入與產出比嚴重不匹配,許多企業因此缺乏尾礦處理的動力。
環保合規壓力大。隨著國內礦山生態修復政策趨嚴,尾礦隨意堆存的合規風險增加,企業需投入更多資金用于尾礦的環保處置,但傳統處理方式難以兼顧環保要求與經濟效益,成為行業普遍面臨的困境。

二、中國采石場的設備應用實踐
該采石場在處理自身產生的尾礦時,曾因尾礦中石塊與黏土混雜,無法直接利用,只能長期堆存,既占用場地又面臨環保壓力。引入 ALLU DH3-23 TS35 篩分鏟斗后,通過一套簡單的三步流程,實現了尾礦的資源化轉化:
第一步是原料收集。將采石過程中產生的尾礦(石塊與黏土混合物)集中收集,無需輸入傳統大型篩分機,直接使用ALLU篩分斗原位裝載和篩分處理,減少了原料轉運的環節與成本。
第二步為篩分分離。利用 ALLU 篩分鏟斗的分級功能,將尾礦中的大塊石塊(直徑超過 3 厘米)與細料(直徑低于 3 厘米)有效分離。設備的篩分結構能精準控制分離粒度,避免大塊石塊混入細料影響后續使用,同時也防止細料附著在大塊石塊上造成浪費。
第三步是資源利用。分離出的大塊石塊可直接銷售給石材加工廠,作為原料進一步加工;而細料因粒度均勻,符合道路基層鋪設、園林綠化用土等場景的要求,可用于周邊道路建設或場地生態恢復,實現了尾礦從 “廢棄物” 到 “資源” 的轉變。
整個過程中,ALLU 篩分鏟斗可直接搭載在采石場現有的挖掘機上,無需額外購置大型設備,操作靈活便捷,能根據尾礦堆的位置靈活調整作業區域,尤其適合處理分散的中小型尾礦堆。

三、對國內礦山修復(尾礦修復)行業的實踐啟示與核心邏輯
該采石場的應用經驗,為國內礦山修復(尾礦修復)行業提供了可落地的參考,也契合行業發展的核心方向:
從實踐層面來看,一是尾礦處理應優先考慮 “就地篩分 + 分級利用”。選擇可移動的篩分設備,能減少尾礦轉運成本,同時根據不同應用場景的需求,將尾礦分級為不同粒度的產品,提升資源利用率。例如,大塊石塊可對接石材加工產業鏈,細料可用于基建或生態修復,實現 “一物多用”。二是中小型礦山可優先選擇適配現有設備的篩分附件。像 ALLU 篩分鏟斗這類可搭載在挖掘機上的設備,無需額外規劃場地與高額投入,能降低尾礦處理的門檻,讓更多企業有能力開展尾礦資源化工作。三是尾礦處理需兼顧環保與經濟價值。通過資源化利用,不僅能減少尾礦堆存帶來的環保風險,還能為企業創造額外收益,緩解環保投入的資金壓力,形成 “環保 - 經濟” 的良性循環。
從行業邏輯來看,礦山修復(尾礦修復)的核心不僅是 “消除污染、恢復生態”,更要通過技術手段實現尾礦的 “資源化”,讓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。ALLU篩分斗的應用案例證明,有效的尾礦處理方案需精準解決 “堆積占地、利用困難、成本過高” 等行業痛點。在國內礦山生態修復政策持續推進的背景下,這類 “低成本、高適配、可循環” 的設備方案,正成為礦山企業實現合規運營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。正如該采石場負責人所說:“以前覺得尾礦是負擔,現在通過合適的設備,它反而成了能創造價值的資源?!?/p>